经典的句子

当前位置 /首页/励志短句/经典的句子/列表

选爱做的事

  比尔·盖茨从小就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在他11岁的时候,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已在同龄人中遥遥领先,学校的课程无法满足他求知的欲望。他的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有着超群的才智,于是为他重新选择了学校。

选爱做的事

  西雅图的湖滨中学是一所专招男生的私立预科学校,同时也是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比尔·盖茨在这所学校里如鱼得水,使他的天才真正得以发芽、生根、成长。

  第二年,湖滨中学做出了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决定:让有兴趣的学生学习电脑。当时,“电脑”的售价高达数百万美元,只有政府、大学和大公司才能买得起,尽管湖滨中学是一所很富有的私立学校,但对如此高的售价仍无法承受。于是学校决定先买一台价格相对便宜的电传打字机,使用者可以在电传打机字上输入指令,让它通过电话线与一台PDP-10微型电脑联网。比尔·盖茨、保罗·艾伦和肯特·伊文斯是湖滨中学最早一批电脑迷,他们对电脑可谓一见钟情,一接触到这种玩意儿,就终生爱上了它。

  让比尔·盖茨终身难忘的是:一天,数学教师保罗·斯托克林带学生们参观电脑房,他让比尔·盖茨试着在机上输入几条指令,这些指令的结果立即从PDP-10型电脑上传回来了,这使比尔·盖茨大为惊讶,而且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

  从那一天起,他就喜欢上了电脑,想方设法利用空余时间就去电脑房,不断地在机上做着各种尝试和练习。

  那时,比尔·盖茨也许做梦也不会想到:电脑这个“玩意”在不久的将来会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声誉。

  在学校的电脑房里,比尔·盖茨结识了保罗·艾伦和肯特·伊文斯,并结为莫逆之交。只要一有空闲,他们三人就会挤进这间小房间,互相学习,贪婪地吸取着计算机方面的各种知识。

  聪明好学的比尔·盖茨,就是在学校的电脑房里编写出了平生第一个电脑程序,这是一种叫“三连棋”的游戏。他们在一个打字机式的键盘上输入他们的棋路招法,然后坐在周围等候一个速度很慢且噪音很大的打印机把结果打印在一张纸上。接着,他们冲过去看是谁赢了,或是决定下一轮的走法。当然,他们的主要兴趣不是在下棋的输赢上,而在对电脑的熟练驾驭上。为此,他们将大部分午休时间耗费在这上面。过了不久,他们又编出了一个登月的游戏,根据程序设定的规则,要求游戏者在登月船因耗尽燃料而撞在月球表面之前,进行一次软着陆。

  这些程序全是用BASIC语言写成的。BASIC语言是1964年在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的批准下,由两名达特茅斯学院的教授推广使用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种简便使用电脑的方法。软件程序由年仅13岁的比尔·盖茨来编写,虽然带有游戏性质,但却是他真正地全身心投入电脑革命的开始。在这种游戏活动中,显示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智慧和知识的结合。

  由于比尔·盖茨在学习编程上进步神速,且屡有创新,这得益于他良好的数学基础和丰富的科学知识,他对构成电脑科学的数学基础尤其感兴趣。后来,比尔·盖茨在谈到数学与电脑的关系时说:“很多著名的电脑专家都有深厚的数学功底,这有助于他们把握证明定理的纯粹性。这种纯粹性只能用确切而非含糊的语言来论述。在数学中,你不得不把定理用一种潜在的方式加以联系,你经常得证实能在更短时间里解出一道题来。数学与电脑程序设计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这一点也许在我心目中要远远胜过别人,因为这是我看问题的出发点,我想这两者之间有一种很天然的联系。”

  说起数学,比尔·盖茨本人是一个数学方面的天才。在湖滨中学的数学水平测试中,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全校第一。

  比尔·盖茨的天才在于他善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种特长与思路开阔以及知识、经验的丰富是分不开的。当时,担任数学系主任的费雷德·赖特评价盖茨说:“他能看出解决数学题或电脑问题的捷径,用最简单的方法解数学题,他如同一位与我共事多年的数学家一样优秀。”

  这个披着一头金发的少年,其电脑技术在湖滨中学首屈一指,连许多高年级学生都来向他请教,其中包括保罗·艾伦。艾伦比盖茨高两届,他常向盖茨挑战。当他遇到难题时,就对盖茨说:“嘿,我敢打赌你不会做这道题!”而争强好胜的盖茨就会设法证明他的话是错误的,不管这道题有多难。他们在这种挑战和应战中得以互相提高。

  有一天,盖茨和艾伦等几个小伙伴在一起比赛:看谁能最快捷地解决电脑的问题。在竞赛中,盖茨每次都是优胜者,可是在关键的一次,伊文斯胜利了。就在那时,盖茨萌发了一个新的想法,在他的倡议下,他和艾伦以及理查德·韦兰德、肯特·伊文斯一起,成立了“湖滨程序员小组”。小组的宗旨是要利用电脑在现实世界中寻找赚取商业利润的机会。看似十分单纯的这一想法,却成了比尔·盖茨的日后大展宏图行动的指南。

  点滴智慧:

  瓦特因选择了自己爱做的事,发明了蒸汽机,掀起了一场工业革命;爱迪生因选择了自己爱做的事,给人类带来了“光明”的历史。

  选择自己爱做的事,是你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